我出生在东北辽宁,父亲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,母亲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语系,学的是德语。我从小就爱“臭美”,一是天性,二是受环境影响。我记得妈妈当时很时髦,烫发。要知道60年代,在东北,烫发是需要很大勇气的。一次,妈妈去上海出差,给我带回来好几件衣服,款式和色彩都挺新颖的,我就穿着新衣服去上学。那时学校的学生大都穿补过的旧衣服,我被当作另类看待。老师对我的印象也不太好,因为“美在当时是受排斥的”。可我一直认为,打扮得精神些不会吃亏。好在我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,小学中学都是“三好学生”。
1980年,我考入中国民航学院经管系。入学之前,老师看了我的成绩和个人鉴定,认为我条件不错,把我定为副班长。可老师一见到我就后悔了,我的穿着很讲究,老师认为这样的人提不起来,不该委以重任。时间一长,老师和同学也就习惯了我的穿着。我是典型的东北人,热心、开朗,朋友很多,在大学当过校学生会文艺部长、文学社社长。回想起来,年轻时还挺浪漫的
毕业留校。一年后,北京成立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,我被抽调过来当教员。学员全都是民航系统的进修干部,年龄也比我大。第一次讲课时紧张过度,备课预计两个半小时的教学内容,40分钟就讲完了。好在我不怯场,讲了一些相关的内容。由于紧张,我总低头看手指,手指甲上的指甲油色彩不太艳,却很显眼。我每天都涂指甲油,也没觉得有什么过分,尽管那是80年代中期,我身为教员,学员又都是领导。
1986年,经过考试我获得了去日本实习的机会,到日本先进行两个月日语培训,然后在有经验的日本员工带领下上服务台。说心里话,日本生活水平之高,管理之先进,国内不是十年八年能赶
在北京,许多好打扮的女士都知道于西蔓。作为中国第一位国际色彩顾问,于西蔓女士1998年在北京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色彩咨询机构——北京西蔓色彩工作室,从事有关色彩应用的教学和设计工作。采访三个多小时,于西蔓叙述自己的经历时,自始至终端坐不动,笔者十分诧异。莫非从日本回来的人都这么拘束?于女士自己道出缘由:今年5月出差去日本,出了车祸,颈部肌肉拉伤,不幸中的万幸,脊椎并未受损,医生说三个月以后身体就能恢复。现在头转动时还有点儿疼,最好的坐姿就是直视前方(笑)!
交谈从笔者穿着的白色T恤开始:于女士认为,笔者身材较瘦长、脸色不太红润,着装以黄色基调为宜。如果穿白色衣服,最好选择乳白色的。由此,她说到这样一种现象:在北美或欧洲,遇到东亚的人,从穿着上就能区分出哪些人来自中国内地。这是因为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及中国港台地区的人,生活水平相对较高,他们着装的色彩观念已经培养起来,并达到相当的水准。而中国内地公众着装观念较为混杂,参差不齐。另外,片面的、不系统的色彩观念,对一些人产生了误导。比如黑色,国内普遍认为胖人穿黑衣服会起到收敛体形的效果,这只是很浅的认识。黑色在色彩上最沉重,胖和重是一个效果,一方面让人感觉不那么胖,一方面让人感觉又太重,很矛盾。留意一下会发现,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胖子,但很少有人穿黑色服装,甚至有些胖人穿白裤子你也不会觉得他胖。
于西蔓女士声称,培养准确的色彩感觉需要有一定的天赋,但自己的成功完全是不断创造机会并把握机会的结果。